雅  俗  共  赏

 

雅俗共赏之说,最早见于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文曰:“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一般用来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高雅,又通俗易懂。

中国书画要做到雅字,着实很难,一般以安静、内敛、文气为雅,但无法给出具体的标准。书法如此,画作更甚:有的以纯水墨为雅,也有的以淡彩为雅……不一而足。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的,也没有几个。有些即便做到了,但往往曲高和寡。如梁楷的率略、倪赞的平淡、八大的夸张……如果我们不懂得基本的常识,不具备深厚的学养,不了解他们的身世,那就欣赏不了,甚至看不懂。

对于创作者而言,缺乏深厚的笔墨基础,没有丰富的学识修养,中国书画一定达不到雅的境界。倘若刻意的去求雅,则很容易走火入魔,变成“丑书丑画”。曾经在某画廊看到几张一位本地“名家”的书法作品,作为同行,我挺感兴趣,可仔细研究半天,发现上面写的字我一个都不认识(草书?也不是),充其量算是比较有功底的毛笔线条的组合,书法写到这种程度,还曾一度流行,令人十分不解,真的不解(除了不解,还能咋滴?幸好,现在丑书丑画已被“发现”并逐步开始被主流们所拒绝了)。反之,要俗极易:不讲究构图造型、不讲究用笔用墨,抄袭复制,找不到基本功,写字龙飞凤舞、作画大红大绿,刻板粗俗、俗媚共生。我们常常说的商品画、行画就属于这一类(包括书法)。

除了“雅”和“俗”,最难掌控的,就是“雅俗共赏”了,一幅作品出来,需要能让内行的看到“笔墨水平”、外行的得到“赏心悦目”。远的如宋代,宋徽宗、王希孟、钱选等就是最好的代表,近的如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他们的作品既有深厚的艺术功力,又很容易被大家所能接受。既有被后人追随研究的价值,又能起到常规装饰美化的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比起部分纯粹的“雅作”,其用途更广,社会功能更大。当然,纯“雅作”虽少,但不可或缺,这是艺术的启明星,是引领者,是信仰,普通的艺术家根本做不到。若能“共赏”,已是功德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朱叶寒官方网站   所有内容不得拷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