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  余  随  笔

 

画得多了,难免会产生一些胡思乱想。想法多了,手就会跟着“痒”起来。的确,作画之余,有时真想写点什么,那怕是短短的一些感受!一个画家,除了画作之外,肯定有着自己内心思考的东西。于是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点点滴滴、一文一句地进入了自认为有趣的爬格子“游戏”,权当画余笔记吧 :

 

笔墨在中国画里是极其重要的,但它不是灵魂!“研究笔墨”是一个画家理所当然要做的日常功课,但更重要的是研究自我。作者的思想内涵才是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如果离开了这些,笔墨即便不能完全说是“等于零”,也离这个“零”不远了。

 

宣纸所能体现出来的笔墨效果是其他材料所无法替代的,但所有的效果必须服从作品本身的具体内容以及精神内涵,不然只是个技巧表演而已。

 

西画讲究焦点透视(抽象画派除外),画面非常厚重,通过彩色的叠加、以光影的变化来体现万物,多以写实(甚至写真)为主。而中国画运用的多是散点透视,笔墨薄中见厚,在描绘“可看、可游、可居”的具象之外,其体现更多的是作者内心的东西。随着时代的进步,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但不可盲从。当今有些中国画变得中不中、洋不洋。整个画面“粉粉”的,令人恶心不已。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一定会产生新的结果,出现许多新的理念和感应。但在实际取用这些“新鲜事物”的时候,还得细心辨别一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事吾辈切不可做。

 

在中西双方二种不同艺术形态之间找寻“更新”的时候,必须慎重!

 

凡学画,先不知如何画,故从《芥子园》等书籍中一山一石一树一草临起。完后,却不知画什么了。于是,访山问树,以写生为本,返后,又不知二者如何结合——又不会画了——待一切知悉,则初成画家矣。

 

作画要做到看似厚而用墨薄,如反之,画得极厚而看时觉得很薄,则为死墨、僵墨。此乃用笔不活、用墨不分所致,浑厚华滋方为上作。

 

天天作画,避免不了在传统里面进进出出:参悟“六法”、谈论“唐宋”,探讨“笔墨”、研究“明清”。日子一长,难免会有些厌倦。然而当我看了某艺术杂志上一个醒目的、似乎让人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传统中国画将退居二线”一文后,笔下出现的却还是传统笔墨,一张又一张——是怀念还是告别?

 

摄影是以感性的物象来体现理性的思维,绘画则是用理性的笔墨去重塑感性的物象。二者,从美学角度来讲异曲同工,而在手法上又截然不同,互不替代。

 

绘画和音乐都是一种能给人以丰富想象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是这些想象力前者来自于视觉的冲击,而后者来源于听觉的震荡。

 

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生之变化谁也无法预料,身边诸人诸事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而期间唯一不变就是那一股极其原始的、令人无法抑制的怀旧心态。

 

所有的技法最终都是为效果服务的。

 

精致不可死板,轻松不能随意!

 

创作一张作品其实就是作者与画纸之间的一种交流,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发泄。这种宣泄犹如大自然之风雨雷电,无法控制。

 

一幅好画,首先要能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继而要能够吸引人们进入作者臆想中的精神乐园,去感悟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以“画”说话,借“景”生情!

 

彻底放弃传统与死守传统都只会拥有一个结果:失败!前者会失去民族艺术的本真,而后者则成了古画的复印机。

 

画进乎艺,艺进乎法,法进乎理,理进乎道。道归于物,物归于象,象归于精,精归于信。此乃绘画之根本。

 

做人当以真诚为本,画画理应喜新厌旧。

 

新的绘画技法应该是悟到的,而不是想到的。

 

要学画,必先读书。

 

单纯的视觉冲击力不等于内涵的饱满度。

 

作画始于心而止与笔,笔随手动而手跟心走,故行笔运墨之时心迹全然表露。

 

凡作画需心静,心静则手静,手既静则画当自静。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在“我非画家”一文中说:“画家这二个字,对于画画本身从无帮助。”此话实在,但不准确。每个职业都有称呼,对其本身有没有帮助?无需做关联。究竟是不是画家?作品会说话。

 

一次与吾兄何加林先生谈书论画,何兄“考”我:“山水画中,何为三远?”题目即出、以为简单:乃高远、深远、平远也。而细一想,否!兄之所问应是:何为高远、深远、平远?——遂搜肠刮肚以应题。应试毕,加林兄道:“然也,看来你在理论方面下过不少功夫。我于美院执教多年,至今尚未有人能将此题应对。”闻此窃喜!然须臾间又变成压力。究其因,深感理本精深、学无止尽:“睿莫大乎自虑”啊! 

 

获奖通知书:一份“批准”作者从此可以克隆自我的“红头文件”。

 

书法之美,不在放纵,而在收敛。放易收难。起落之间似生还熟,笔触笨笨的、拙拙的,有些老才好,有迟钝更好。下笔若能忘形、忘言、忘时间,笔随心走,身心合一,则浑然天成。

 

王羲之——帅,苏东坡——文,颜真卿——笨,米元章——奇,赵孟頫——靓,董其昌——秀,弘一法师——静。

 

弘一体(弘一大师晚年期间作品)因为其字体本身变形较大,胖瘦正斜变化极其丰富。大部分字体明显偏向狭瘦,行笔迟缓,几近硬笔。观其“箴言”类作品,笔画更是犹如虫蛀,线条“歪歪扭扭”,结构“高低不平”,令人很难把握。所以在书写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因势利导,适当安排字的结构和间距。弘一大师晚年的字体是“极不规范”的,完全属于非标准型书法。叶圣陶先生曾今说过:“其每一笔都落在最恰当的位置上……有时候有点儿像小孩子所写那样天真,但一面是原始的,一面是成熟的,越看越有味。”弘一体最宜竖向书写,横向较难,排列中容易出现较多问题,若处理不好,字体之间大小高低差异很大。普通受众往往会因欣赏不了而难以接受。弘一体作品一旦完成,不是万不得已,印刷排版时横向的不要轻易改为竖向,同样,原来竖向的,也不要随便改为横向。学弘一体,必先学好楷书,尤其魏碑(同时最好也了解或练习一下篆书),否则定入歧途。早期雄健,中期秀雅,晚年清淡,是为弘一。

 

错误的书法断论:“龙飞凤舞”、“字如其人”、“品高字高”。书法有法,即便草书,也得谨放知收,剑拔弩张者唬人之势,实不可看,或飞或舞定当遵循规则二字,若无根基,千万别飞,先老老实实练几年楷书方为正道。书法除功底之外,看心境,现心情,不表人品。准确的说,叫字如其境,字出其情。如米芾人颠字奇,弘一人禅书静……书法作品的好坏与人品二字不可做绝对性的关联。蔡京奸佞,其字不输蔡襄。赵孟頫“南宋媚骨”,获称“元人冠冕”。董其昌张扬跋扈,书法温文尔雅。严嵩名恶,“圣府”二字一流,“至公堂”匾额一度难坏乾隆爷,想换,但又实在拿不出比这更好的,只能作罢。书法就是书法,人品就是人品,不可盲目混为一谈。书法与性格的关系也不大,温婉女子一动笔,或许霸气十足!“画品即人品”……也当如是观。

 

很多时候窝在画室,纯粹就是因为想画而画,欲书而书。内心所期望的是作品完工后所产生的一种狭隘的自我陶醉,根本不知道这些字画完工后用来干嘛?更不会去研究它究竟能卖多少钱?只要作品的效果能够达到自己前期所向往的目标,自我感觉一定会良好的一塌糊涂,很爽!这种过程的结局往往就是:写写画画半天,仅仅是给自己欣赏的!不过,也正是这个心态,帮我积累了不少静心而作的好作品。或许,这就叫傻人有傻福吧! 

 

青青河边草,草上捉蜻蜓。好多好多的红蜻蜓,在微风下漫天飞舞。透明的翅膀忽隐忽现,所经之处,抖落一地阳光。这是一代人的童年,一段无法抹除的回忆!好友吴兄知我画此,大赞。告诉我:“其喜欢在水边、草丛中觅食,年少时颜色淡,成年时颜色深,最好画时能体现,非常非常期待!”这么多年,竟然记得!是啊,藏在记忆深处的美好怎会忘记?浓墨、清水,在白色的宣纸上反复撞击,大面积深浅不一的墨痕和几道靓丽的金色共同营造出一个神秘而又深邃的意境,氤氲满纸。二个画面,深红、浅红蜻蜓各一与其中,对比强烈,非常醒目……哦,“红与黑”,才是我想要表达的主题。表达什么?没有答案。不是矫情,是实话!

 

好作品一定是经过反复推敲、多次修改,甚至重写重画完成的。正如清代袁枚所言:“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良好的日常修养和艺术状态,天天串场子作秀,绝对拿不出好作品。

 

对话陈丹青:“中国最好的画,是工笔重彩,而非文人画。”知道丹青先生一向敢言且多在理,不过此项论断实在有失偏颇!一幅画的好坏不能简单以画种和技法来区分,更不能把某一张古代的名作当成唯一的评判标准。无论古今,工笔画有优秀的,写意画也有顶尖的(注:文人画就是具有文人情趣和思想的写意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好与不好,当取决于格调、意境、技法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我觉得能够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就是好作品!“赏心”和“悦目”才是一幅画作里二个最为重要的指标,缺一不可!至于怎么画的?属于哪类风格?这与作品的好坏真的没有什么关系!更重要的是,“好”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艺术作品自然有着好坏的区别,但肯定没有“最好”!

 

某些当代艺术作品价格离谱,在世画家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正常吗?一定不正常!那是这些艺术家联合商人或被商人联合后共同玩耍的一场游戏,其作品是资本运作的一个工具,是作者的一份虚荣,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走过看过,一笑置之。

 

字画收藏——假如在拥有的过程中有喜欢、有欣赏、有享受,能给你的生活带来情调和美感,这就够了!别想太多!另外,不顾作品质量只看作者头衔是大忌!

 

白纸因为没加任何点染而空白一片,黑纸由于加工过度也成虚无。

 

心不静勿写字,情无至不画画。

 

夜半时分拿起画笔,才是自己最为平静的时刻,不知疲惫、不知烦恼,没有目的、甚至没有理想,与笔下蝴蝶一起醉舞,约画中鸟儿结伴赏梅……或许艺术的真实意义就在于此吧。画毕,余兴未尽,随手又书“妙喜”二字,感觉不错,落款盖章。抬头放眼窗外,微光中静静的,悄然已是早春。

 

我画雪,因为我爱雪。我爱雪,因为我是雪。

 

人一直在“变”,“变”就是永恒!

 

不变不如应变,应变不如求变。

 

一样的茶叶,一样的茶壶,捧在手里久了,原先那满鼻子的香气似乎已渐渐消失,味道也变得不如以往的好喝。于是玩起了孩子般的游戏:在收藏的壶中挑上一个“新”的,洗刷干净,还是放入些原来的茶叶,待一注热水冲下,望着那些茶叶在新壶中缓缓地舒展开娇嫩的身姿,复细细的品上一口,奇怪!味儿又回来了。享受甘甜之余,心中不免有些莫名,甚至有些好笑。然而,回头想想,人其实都这样,有时候还真的要变着法子去“哄”自己一下,让自己有造梦的时间,有自我更新的机会! 

 

安安静静,有花儿相伴。窗外,细雨蒙蒙,水汽中透着光,讨厌的雾霾已经被洗刷的了无踪影,现在的雨天远远胜过灰色的“多云”。天气在变,年龄在变,人心也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潜藏在内心最角落的那一份孤独。孤独最好,有闲暇,有自我,有时间读书,有机会思考。孤独,不是排斥,不是寂寞。自我,不是矫情,不是自私。蓦然回首……已不愿再去灯火阑珊处

 

鲁迅《而已集·小杂感》:“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是啊,虽隔近百年,其实还一样:你觉得开心的事情,或者在别人眼里只是炫耀。你觉得难过的事情,可能在别人眼里只是矫情。真的不通,的确不通。若有幸通的,定是挚友了,是知己了,那是上天的恩赐,不会多!

 

十分经典、非常认同,却几乎没人可以做到的那些话叫格言,有些还成了我们的座右铭,都是正能量,是希望。但好多内容就连作者本人也都没能完全做到。不必苛求,他们能够在“混沌”之中用自身的智慧总结出来、提醒众生,已是极大贡献。

 

人生之中无法实现而又十分向往的内容常常就是文学、绘画、影视等艺术领域主要的构成部分(即便报告文学,内中多少也会有些渲染的成分——艺术加工)。正因如此,艺术的至高境界才会最终归结于“悲剧”。她是人类精神必要的补充剂。是安慰,是满足,是发泄,是寄托……是精神“意淫”的道具。所以,只要有人类,就一定有科学(发展需要),也一定有艺术(精神食粮)。或许有人会说:瞎扯!艺术二字压根与我无关。嘿嘿,看一场电影、选一件衣服、装修个房子……你已经跟艺术有关了,只是因为太普遍,没有意识到而已。至于看书、赏画、听音乐那就更不用说了,日常的烹饪、喝茶……也都是。

 

“诗和远方”虽美,不能当做人生常态。如果没有足够的基础,最好暂且放一放心中的那一份美好和梦想。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真的诱人,但别忘了诗中还有前句:“我有一所房子”。不管怎样,至少得先让自己吃饱穿暖有地方住!

 

春寒料峭,山冷水寒。夕阳下,唯有梅花枝枝丫丫、千姿百态,旁若无人、尽情尽兴地绽放着。红的,黄的,白的,粉的,各有各的色彩,各有各的姿态。有全开的,还有刚出花蕾的。有放肆的张扬,也有害羞的内敛。微风中,遒劲的枝条轻轻颤动着,阵阵暗香扑鼻而来。置身其中,令人陶醉不已,恍若隔世。寒潭碧水,深岙有梅,管他冷暖,兀自花开。丁酉立春访梅,是为记。

 

读书,有时候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更多的是自己的心情,是修身养性之举。读书是一种习惯,是喜欢,是日常里的柴米油盐,不要把读书一事放的太大,喜欢就好。

 

多读书、“会”读书确是好事,然只读不究,终为其表,于己并无大益!

 

借一碗清水,染一池莲花。置身笔墨纸砚,不问春夏秋冬,温酒煮茶,伴雨听风。感觉很多时间就这样慢慢在自己的手中浪费了,不复再来。浪费就浪费吧,浪在纸上,费在墨里,不急不躁,相伴一生。

 

澳门参加画展,席间大家曾一起笑谈“艳事”,吾友郭生曰:“女朋友一定要比太太漂亮,太太就会同意。不然就是侮辱!”。哈哈!这也算是画家所独有的“审美”观念吧。

 

朋友是缘份的产物,无法寻找。

 

太阳总在发光,只是有时候它在你的背面。

 

日子像书,一页页的翻过。一本又一本,像年月。不管多厚,看着看着就到结尾了。每天留下些有用没用的“笔记”,写完了,小心封存起来,不再去看。满心期待的,是下一本的更美……

 

漫将秃笔写绝色,三分胭脂画生香。听风听雨听四季,爱雪爱鹤爱梅花。

 

字画漫光阴,笔墨细思量。换得杯中酒,醉眼寻茶汤。

 

写字作画将日常,平生只会笔写秃。花间一壶茶为友,眠云卧石醉风流。

 

浓浓春日淡淡墨,点点思绪字字心,人人皆醒我独醉,笔笔写出真性情。

 

梅花一树,茅屋二间,世上破事,笔下云烟。

 

深深秋碧水,暖暖陌上阳,长亭醉晚风,古道落叶黄。

 

秋雨染胭脂,贵妃醉酒迟,荷香还依旧,海棠绽新姿。

 

朵朵无俗尘,叶叶凝碧华,悠然解风语,空谷自芬芳。

 

小小一幅梅花雪,枝枝条条风中斜。十朵花苞呈十福,不知可曾入君眼?

 

一本旧书,一片袈裟。身在蒲团,心游四方。

问余何为?笑而不答。云来读书,云去暖阳。

 

年少看雪恍如梦,年老听雪梦里空,短短暂暂数十年,一书一画一雪翁。

 

原本皆是过客,辗转春夏秋冬,一生云来云去,无非南柯一梦。

 

浮生若梦梦非梦,庄周梦蝶蝶非蝶。我寻蝶影蝶不见,蝶入我梦我不知。

 

春梦夏,秋月盼冬雪,了无痕,惊鸿转眼。雪泥鸿爪且留恋,莫怪时光老却。忆往昔,欲说还依旧,待回眸,蓦然经年。一帘风月当入心,任凭醉笔漫写。

 

深院静,小庭空,雪舞风凝画帘重。寂寞深闭楼中阁,浅浅书香月明中。

 

君子如玉,玉上有德,修行如莲,莲中有禅。

 

笑看浮华落尽,静观月色如洗。

 

生如夏花终无痕,繁华落尽始倾城。

 

我在画画,看画的人在画我。

 

人生勿求灿烂,只需真实。凡事若能坦然相对,纵然做梦也欢。

 

人生应该像雪花一样,轻轻地到来,默默地离去。留下的是纯洁和美丽。

 

人生既短又长,既然“来了”,就要留下“来过”的脚印。雪泥鸿爪,美一点。

 

我们是彼此的风景,欣赏着彼此的心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朱叶寒官方网站   所有内容不得拷贝